在北京海淀区某大厦一间挤满学生和家长的教室里,前排的家长举着手机录 PPT,后排的准大学生们蔫头耷脑,墙上 “大一新生暑期蓄力,入学抢跑一步” 的海报格外醒目。
这是某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现场。PPT刚翻过“祝贺迈入新阶段”,下一页就画风一变:“上了大学,就可以好好玩了?”
教室后排的一个女生小声和同伴吐槽,“从小学就开始上这家机构的课,没想到大学也要来上。”
谁能想到,在“幼小衔接”“小初衔接”“初高衔接” 这些老熟人之后,“高大衔接” 也踩着焦虑的鼓点来了!
"高大衔接班",又称大学预科班,即准大学生利用高考后的暑假,提前学习大学知识。
打开机构宣传页,准大学生们的暑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例如某机构推出了 “大学预备营”套餐,25 天课程从早 9 点排到晚 9 点,中间休息3 小时,课程内容包含高数、大学数理、大学英语、英语四六级、大学程序设计、线性代数六节衔接课,以及大学必备办公技能课在内,采取线上直播授课的方式,定价为1980元。
展开剩余74%此外,还有机构推出时间管理与信息搜集、考公与选调、保研考研出国转专业、自媒体与副业、学生会社团经验及微信公众号运营、演讲与口才等课程,宣称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。
要是觉得纯学术太枯燥,还有“生涯发展夏令营” 可选。8 天时间,从有效社交、财商课到恋爱心理学、礼仪形象,甚至无领导小组模拟竞聘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。据了解,这个在北京某高校内举行的夏令营活动,报价高达15800元。
更夸张的是,还有机构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 “38 个月保研陪跑计划”。
从高三暑假的高数衔接课开始,学管、规划、督学老师全程盯梢,每周计划精确到天,专业课答疑、期末押题、论文署名、竞赛获奖全包圆。
根据以上种种,可见“高大衔接班”已然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。
家长们热衷于为孩子报名的理由都挺实在:“别人都在上,咱不上就落后了”“提前学总没坏处,万一跟不上呢”“想让孩子赢在大学起跑线”。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心情无可厚非,毕竟谁不希望孩子顺顺利利,评优、奖学金、保研一路绿灯。
但是这 “衔接” 的焦虑,是不是被架得太高了?
正如一位家长开玩笑道:“现在卷高大衔接,以后是不是得有大硕衔接、硕博衔接?再往后,结婚衔接、养娃衔接、退休衔接……”
所以,教培机构口中的高中、大学知识断层,真的存在吗?
东部地区一所“双非”高校公共数学教研室的一位副教授表示,在大学里教高等数学的前两节课,老师都会放慢讲课速度,不断回顾高中阶段相关知识点。
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的郭教授更是直言不讳,提前学习大学知识并无必要,只是有抢跑优势,等到同学在大学里学完以后,掌握得可能还要更好。换言之,“学得好还是不好,并不在于学得早还是学得晚”。换言之,如果学生一直跟不上,就不是衔接的问题,而是高中没有学好。
说白了,高中和大学的知识断层,并没有培训机构吹的那么邪乎。反倒是另一种“断层” 更值得我们警惕。
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在复旦新生会上就敲过警钟:“从中学到大学,最大的坎不是知识衔接,是学习方法的转变。必须把改变学习习惯当成第一要务,不是第二、第三。”
中学时老师把知识点嚼碎了喂,作业、考试安排得明明白白;大学课堂上,老师讲完课就走人,预习复习靠自觉,选课、考证、实习全得自己拿主意。这才是新生最该 “衔接” 的能力。
可现在的衔接班,反而在强化“被安排” 的惯性。
有高校数学学院副院长观察到一个现象: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依赖外界,明明能自己查资料解决的问题,非要等老师给标准答案。反倒是那些转专业的学生,因为是自己选的路,往往学得更主动、成绩更好。“如果是被逼着上衔接班,就算暂时领先,后劲也会不足。” 他担忧的是,这些培训班把 “独立” 的时间点越推越后,本该在大学学会自己走路的孩子,还在等着别人扶着走。
其实,高考后的暑假,更该让孩子喘口气。去打份工体验赚钱的不易,去旅行看看不一样的世界,哪怕在家躺着想想“我到底喜欢什么”,都比塞满衔接课更有意义。
如果说中学是在标准化答案里冲刺,那么大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。
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前,自己学会做出选择,这才是比“抢跑一步” 更重要的 “衔接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郑州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