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次战略调整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,尤其是内部信中关于员工安置的承诺——“所有正式员工不裁员,薪酬福利不受影响”——以及将沟通责任赋予HR的做法,值得HR从业者重视。
我们从人力资源、组织心理学的角度,谈谈这封信,有哪些可取的和改进的。
以下为内部信原文:
经食杂零售管理团队研究讨论,美团优选决定进行战略转型升级,继续探索“次日达+自提”模式和社区零售新业态,同时退出部分亏损区域,以更高效的业务模式去满足消费者对好商品、好服务的需求。此次调整对大家影响重大,公司接下来将有明确的计划和行动来保障。
第一,公司承诺所有优选的正式员工不裁员。充分重视在此次调整涉及到的人员安排,公司已完成和食杂内部快驴小象的业务接收计划,正在对接公司其他业务的相关岗位,会妥善安排大家到新的工作岗位上,请大家放心。
第二,全国主要职场设有一位HR同学在现场和大家答疑解惑和对接后续的安排,他也会联系大家和主管。偏远地区同学,你的HR会和你们沟通来保证安排。
第三,与个人相关的薪酬福利等均不受影响。接下来的时间,请大家一起配合将消费者和各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问题妥善解决。如有问题,请大家保持及时沟通,相信公司。
第一次读这封信,觉得写比较好的地方:
1、以员工为中心。这封信相当于公司对员工单方面的保证书,一是保证不裁员,二保证有HR对员工1对1,三是保证薪酬不影响,感觉很体贴。
2、口语化的表达。全文用“大家”替换“员工”,拉进员工与公司的心理距离;同时,有很多情绪化的表达,“请大家放心、请大家相信公司”,很有力量感。
3、突出HR的作用。强调集中办公区有现场HR答疑解惑,偏远城市的员工,可以联系HR线上沟通,表达公司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员工的决心,责任感满满。
如果站的角度侧重HR角度、组织心理学角度,会觉得这封信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。
1、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
美团在内部信中明确将员工沟通与安置责任赋予HR身上:“全国主要职场设有一位HR同学在现场答疑”、“偏远地区同学,你的HR会和你们沟通”。
这种安排表面上建立了点对点沟通渠道,实则隐含着管理隐患:
1)职责边界模糊,有责任转移风险
通常来说,在组织变革中,HR的核心职责是政策执行与流程保障,而非战略解释的单一主体,信中要求HR“答疑解惑”,问题可能涉及“业务退出标准”等战略级问题,这个问题实则是将管理层应承担的决策解释责任转移至HR。
尤其当上千上万名员工(优选业务覆盖全国2600市县)同时涌向HR去沟通要答案,单点HR必然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。更合理的做法是建立“业务领导+HR”的双线沟通机制——业务负责人阐释战略必要性,HR专注员工个人解决方案。
举个其他大厂例子,某跨国公司重组,会专门设立“变革支持中心”,整合HR、法务、行政、职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对员工提供全维度支持。
2)沟通结构缺陷,易引发信任危机
信中仅说明“HR会联系大家和主管”,未明确管理层的具体责任。根据变革沟通的“ABC原则”(Agent-Bridge-Context),员工最需要直接主管(Agent)作为第一沟通对象,Agent的角色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,增强沟通的可信度。
现在让HR站在第一排,成为员工第一个沟通对象,此举容易造成员工产生“管理层隐身””HR成背锅侠“的感知,反加重不安感。
据传,部分偏远地区员工因拒绝跨省调动产生若干争议,需降薪15%转远程岗等,这类复杂决策,单靠HR难以有效化解。
再举个例子,某互联网大厂关停区域业务案例,采用“三层沟通”模式:首日CEO全员会议阐释战略变动,次日业务VP分区域答疑,第三周HR启动个人转岗评估。
2、组织心理学的角度
美团在信中高频使用“不裁员”、“均不受影响”、“请大家放心”、“相信公司”等绝对化承诺,此类表述在组织心理学视角存在一些风险:
1)保证性语言的反作用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"白熊效应",越是强调不要想某事,反而强化关注。
内部信反复承诺"不裁员",反而更有可能触发员工对潜在风险的联想,考虑到互联网大厂,最近几年降本增效的反复无常,员工难免对“不裁员的承诺“多少有些免疫。
而且,“不裁员的承诺”仅限定“正式员工”,请问,兼职员工、刚拿offer没入职的新人们,以及外包员工,是不是就地失业、无人问津?
怎样更有效的表达?举某大厂在组织重组案中的表述例子:“我们承诺全力为每位员工(包括不限于正式员工、第三方员工)寻找发展职业路径,具体方案将在14个工作日内完成个性化沟通”——既表明责任态度,又留有灵活空间。
2)承诺空洞无力,缺乏可信
内部信"妥善安排"缺乏具体标准,比如转岗是否平级?地域是否强制变动?快驴/小象等接收业务的容量有多大?这些信息未公开、缺乏透明度,削弱可信度。
更好的建议是,一是用数据增强说服力:例如"目前已协调XX个岗位,覆盖90%受影响员工";二是将"不裁员"改为"优先通过内部活水计划安置",既传递同样信息,又避免绝对化表述。
沟通要素的主要优化建议,简要归纳如下:
小结。
1、HR不应成为战略“人性缓冲器”
业务决策的解释责任必须由管理层承担,HR不是不想承担,是不能混淆角色。
这有一个正向的案例,链接如下悲壮的Oppo裁员大会
2、避免”相信公司“的空洞表述。
如果是管理者的演讲稿,可以口语化、个性化,若作为全员内部信文件,最好还是有明确的态度、以及指向性的方案。
郑州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